中國歲時酒俗之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
從元宵佳節(jié)至清明祭祖,期間有好多傳統(tǒng)的民間節(jié)俗,如二月二的“龍?zhí)ь^”以祭龍除蟲為目的,二月中旬祈花神的花朝節(jié)與祭觀音的觀音會等等,然最為重要的是清明前的寒食節(jié)與清明前后三月三的上巳節(jié)。此三節(jié)可謂是渾然一體,而其人文內(nèi)蘊又十分深厚。
清明前二至三天的寒食禁火與冷食,由來已久。一般認為,寒食節(jié)的起源應該與古代鉆木取火、換取新火種有關(guān)。上古時期,人們鉆木取火,季節(jié)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秋取柞梂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這種風俗一直沿至宋朝,在唐時最為盛行。換季就要改火,變舊火為新火。當新火未到之時,需要禁止人們生火。因此改火前必須準備一二天的熟食,待新火取出后才能用新火炊飯煮食,而這幾天只能吃冷食。漢代以前冷食時間較長,漢以后為二至三天。
關(guān)于寒食節(jié)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故事是: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躲避后母驪姬的陷害,在國外流亡多年。一次路過衛(wèi)國的時候,重耳和他的隨從被人追擊饑餓難忍,大臣介子推送來一碗肉湯給重耳解饑。這荒野中的肉湯原來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的,為此重耳是表示如有朝一日成為國君時一定重賞介子推。可是在重耳成為晉王時,唯獨沒有踐介子推之言,而介子推不愿邀功請賞,隱入深山。后在人的提醒下重耳派人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從,重耳下令焚山,讓介子推出來。不料,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樹而死。晉文公重耳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死的這天,全國禁火,吃干糧冷飯,這就是所謂的寒食節(jié)的由來。但是此只是一傳說,故后人也有不以為是的,如唐孟云卿《寒食》詩有“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赡苁且蚣邑殶o炊,并非單單是紀念介子推。后由于全國禁火冷食,不利生活,被以魏武帝曹操為代表的當權(quán)者所廢。唐宋以后禁火冷食之俗明顯衰落,到明清時期寒食與清明基本合并在一起了。寒食節(jié),雖然由于廢除時代較早,已經(jīng)不知道是清明前的哪一天了,然民間在清時期間自然要提的冷食之俗一直沿襲至今。在我國歷史上,唐代以前重寒食,宋代以后重清明,現(xiàn)代基本上以清明為節(jié)俗,寒食是人們不時提及的傳統(tǒng)習俗內(nèi)容。
寒食雖然禁火、冷食,但不禁酒,寒食期間酒還是必備常飲之物。在不生火做菜煮飯的情況下,工作可能比平時更為空閑,利用已經(jīng)做好的飯菜下酒是最好不過了。晉陸翙在《鄴中記》中有“寒食三日作醴酪”的記載,說明當時有寒食節(jié)制作飲用甜酒漿的習俗中。唐趙嘏在《贈皇甫垣》詩中有“相勸一杯寒食酒”。唐張祎的《巴州寒食晚眺》中有“東望青天周與秦,杏花榆葉故園春。野寺一傾寒食酒,晚來風景重愁人”。唐朝韋應物有《寒食寄就師諸弟》詩,“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唐朝記寒食酒俗最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六年寒食洛下寒游贈馮李尹》詩中的句子:“此時不盡醉,但恐負平生”。白樂天在寒食節(jié)過棗團店時也不忘寫下小詩“寒食棗團店,春低楊柳枝。酒香留客在,鶯語和人詩”。周邦彥《應天長·寒食》詞中有“青青草,迷路陌,強載酒,細尋前跡。市橋遠,柳下人家,猶自相識”。的句子。宋時,陳與義在被貶為陳留(今屬河南開封)稅酒監(jiān)任上,曾作《寒食》詩:“草草隨時事,蕭蕭傍水門。濃陰花照野,寒食柳圍村??婉强占压?jié),鶯聲忽故園。不知何處笛,吹恨滿清樽。”意思是為應付差事,只好寂寞地把寒食佳節(jié)的景色,回鄉(xiāng)的情思,都傾入這滿杯的酒中??梢?,寒食飲酒的習俗也是頗有淵源且十分普遍的。
寒食、清明盡管有不同的主題,但也有聯(lián)系。主要都有懷念祖先、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唐代及以前寒食與掃墓合在一起,宋以后則掃墓明確在清明。清明時節(jié),天氣轉(zhuǎn)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一郊外游春踏青,欣賞春天的美好景色。民間除禁火寒食外,還有祭祖掃墓吃上墳酒,蕩秋千放風箏,斗雞打球,踏青郊游歡飲等傳統(tǒng)活動。
清明掃墓祭祖之節(jié)俗是與喪葬禮俗有關(guān)的節(jié)俗。中國古時候下葬是不打墓坑,不筑墳丘的,故有“墓而不墳”之說,因而掃墓祭祖便不見記載。后來墓而筑墳,使掃墓與祭祖有了依托。秦漢時代,掃墓祭祀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逗鬂h書·明帝記》有“古不墓祭,秦始皇起于寢于墓側(cè),沒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漢書·嚴延年傳》也有載,嚴氏即使離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宋時開始,掃墓多在清明。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朝廷頒布敕令,將寒食節(jié)上墓行拜掃之禮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回鄉(xiāng)掃墓。宋周密撰的《乾淳歲時記》中就有描寫清明情景的“車馬紛然,而野祭者尤多。……婦人淡裝素衣,擔攜兒女,酒壺肴壘。……四野如市”。今年,國家又明令清明為法定假,實在是傳統(tǒng)習俗使然,也是政府體恤民情的最好體現(xiàn)。
清明掃墓除整修墳墓、清除雜草外,最重要的是上墳酒,上墳酒與其它祭祀儀式不同是,上墳酒是家庭在家進行祭祀儀式,儀畢后即全家聚在一起,飲酒進食。稱為吃上墳酒。吃上墳酒時要留下一些食物與酒,備到墳前供祭,江浙地區(qū)上墳時最重要的三件食物是青草鵝鵝肉、發(fā)芽大豆和老酒。鵝象征清明潔白,芽豆象征后繼有人,老酒則是祭祀之禮不可或缺的。家庭聚食后,再去掃墓,在墳前祭桌上供上食品與酒,點燭化紙進行祭奠。祭奠畢,上墳食物與酒要送與守墳人家,散給少食物的人,也可在墳前家人席地再食。清末徐心余的《蜀游聞見錄》中也記“清明節(jié)近,俗有所謂上野墳者,大家閨秀也不免此。風和日暖,結(jié)隊偕來,婢仆攜酒食隨其后,擇墳之幽僻處,席地酌之”。清人褚人獲的《堅瓠集》中有“吳中,于清明前,子女長幼持牲禮,楮錢,祭掃墳墓。雖至貧乏,亦備壺醪”。這些記載說明清明期間,無論家境貧富,掃墓備酒醪,或祭奠或自酌,都是理所當然的。今日清明,滿道汽車等車輛,滿山墳前放著鮮花酒食,雖因防火,禁煙花、禁燒紙錢,也多有人違而造之,公墓私墳間香煙裊裊。其情其景已遠勝祭奠。清明,是家族血親相聚的重要節(jié)日,一些遠在它鄉(xiāng)的親人近戚都在這一天回家相聚,這是尊敬祖先,提升家庭宗族凝聚力最為直接的反映。
清明之掃墓、祭奠、飲酒習俗,歷來是文人墨客留墨之際。最有名的莫過于唐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酒可澆愁亦能洗悲,酒可祭奉先祖亦能解開胸中塊壘。就算是年年清明懷念先祖,酒也是萬不可省卻的。宋吳文英在《風入松》上癸中有“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明宋懋澄《清明曲》更形象地畫出了清明時節(jié)的墳前實景與虛意,“人記鬼記清明字,紙錢酒榼千家備。生人情,游人致,墳頭紙片兒孫淚。兒孫淚罷花前醉。花不開,鬼應餒。”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對清明掃祭一節(jié),對祭后酒醉留下了生動精彩的描述:“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有歌者,哭笑無端,哀往而樂回也。” 在今天,清明時節(jié),人們在吃過上墳酒、祭奠完祖先后,往往連同春游,飲酒野餐,處處可見。在這緬懷先祖的時序里,酒既是后人對先人的尊敬與孝意,也是對祖上一份虔誠。
“滿街楊柳綠如煙,畫出清明三月天”這是著名詩人韋莊的詩句,他一筆就點出了中國清明時期的春天景色。清明前后農(nóng)歷三月初三的上巳節(jié),便是在這春色滿眼中歡度的。這可能也與掃墓祭祖的悲情相對,是對人的情緒的一種人為的調(diào)節(jié)吧。最初的上巳,只是一個日子,即農(nóng)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是“上巳修禊”,意思是臨水洗濯祓除,《后漢書·禮儀志》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為大潔”。到魏朝,上巳節(jié)固定在三月初三。我國著名的周禮、詩經(jīng)中都對修禊有較詳?shù)挠涊d與描寫?!吨芏Y》在“女巫”中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當時主持信仰的女巫,主管女人的上巳洗濯與沐浴。《詩經(jīng)·鄭風·溱洧》中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汙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這實際上已經(jīng)是含春日郊游、游戲與男女調(diào)情的內(nèi)容了,并不單單是“祓禊”了。所以以晉代王羲之從文人特有的雅興與內(nèi)質(zhì)出發(fā),在上巳這天,約好友相聚紹興蘭亭,以“修禊事”為名,進行文人游戲。他在《蘭亭集序》中說:“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籍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魚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根據(jù)梁朝宗懔《荊楚歲時記》引述,上巳的曲水流觴,起源于周公的曲水宴。曲水流觴的觴是一種飲酒器具,口底均較大,高度較低,易于在水上漂浮。因此酒器在口邊對稱有二個似羽毛狀的執(zhí)耳,又稱“羽觴”。游戲的時候,人們坐在曲折的水流邊,放酒杯或酒觴于水中,任其漂流,流杯停在誰的面前,即需飲酒或賦詩。在流水的河邊宴飲總覺不便,于是就專門開鑿曲水,修建“流觴亭”或“流杯亭”,曲水流觴以唐時最盛,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詩句。以后這種宴飲、流杯作詩的習俗便逐漸弱化了?,F(xiàn)在由于旅游與人文景觀的需要,也有恢復這一傳統(tǒng)飲酒習俗的。如紹興的書法節(jié)就與曲水流觴結(jié)合起來,成為古城的一大春天景觀。
另外,在上巳這樣的春色季節(jié),歷來是人們踏青郊游的大好時光,而這盎然的春意,也多能逗人春情,引發(fā)愛意。從《詩經(jīng)》中的“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到今天的“春日相牽手,四目不用口”所表現(xiàn)的含情與美意,都是人們對美的一種追求與祈禱。張君著《神秘的節(jié)俗》中還認為,三月三除了祓禊與驅(qū)疫外,還是中國古代一個具強烈性放縱色彩的生命復活的節(jié)日。如詩經(jīng)鄭風的詩前半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汙且樂”,這里“觀”與“灌”為同音假借,女詢問男說“觀乎?”,男回答說“既且”,一起去了嗎?在這河的僻靜處自由開心地野合。尤其是酒后更覺春意,《后漢書·鮮卑傳》中有“以春季大會于澆樂水上,飲宴畢,然后配合。”的記載,這里實際是指春天里少女們獲得性生活的隱語。這是中國古代人們帶有的原始野性與酒神狂熱精神的一種反映與本能的流露。所以說張的生命復活節(jié)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chǔ)。
清明雖是一個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guān)的時序節(jié)氣,但又與其它節(jié)氣有明顯的不同,清明期間是世間春光顯露的誘人季節(jié),是萬物開始崢嶸的季節(jié),人們的期待與嘗試都在這個季節(jié)里得到體會。陽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在這生命復活的季節(jié)里,飲宴與對酌是多么的愜意與爽朗啊。
相關(guān)資訊
最新產(chǎn)品
同類文章排行
- 果子酒知識
- 麗水的慢生活----民宿
- 想要喝酒不臉紅有什么方法
- 移動支付能代替現(xiàn)金交易嗎?
- 教你怎樣快速的喝新鮮橙汁
- 男人與酒
- 釀酒設備的種類介紹下
- 釀酒設備的各類介紹上
- 增酸型清酒的制作
- 農(nóng)村釀酒養(yǎng)豬技術(shù)介紹
最新資訊文章
您的瀏覽歷史
